“广为人知”社科学堂【讲座】苏轼岭南贬谪的心理韧性与文学表达

作者: 时间:2024-09-25 点击数:

苏轼,一位士林领袖,文学艺术的全才,他一生坎坷,数次南贬,是怎样救赎潦倒自我、突围困顿人生的呢?9月23日,国际教育学院(岭南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基地)杨芙蓉副教授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白云校区带来了一场题为《苏轼岭南贬谪的心理韧性与文学表达》的精彩讲座,为在场学生搭建古今桥梁,与苏轼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

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杨教授以苏轼的《自题金山画像》为引子,向观众娓娓道来苏轼的生平概要与岭南贬谪的背景。她从历史的长河中抽丝剥茧,阐述了苏轼在三州间辗转流离,最终实现思想转折的历程。

苏轼年少成名,三十岁任官,从文墨之家、高分及第,到欧阳修的赏识、上位者的青睐,在这段时间,他的文风总体体现了其热爱自然、懂得生活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。由于时代变革、政治立场和性情的原因,苏轼先后经历了最惨烈的人生三次贬谪:黄州、惠州、儋州。但是他的文字丝毫看不出苦楚,反而透着客观和从容。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让苏轼成为了岭南荔枝的代言人。他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挺过了三次贬谪经历,用自己的智慧和洒脱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,一笑而起,渺天高而海阔。杨教授从理论基础、情绪调节到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,总结了苏轼岭南贬谪过程中的心理韧性建设。她强调,生命宽度的拓展与生命高度的提升,离不开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现实的紧密结合。

此次讲座,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认识,更使大家在精神层面得到了熏陶和启发。在面对人生低谷、甚至坎坷时,想一想那个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其绝冠平生”的苏东坡,我们也要学会自我调节,领悟他的豁达与乐观,进退自如,宠辱不惊!(撰稿:苏婕 编辑:杨芙蓉 审核:张艳)



您好!您是第位访问者!